上回书我们说到丁元英去五台山问佛,今天来说说格律诗这家创业公司的成长史以及乐圣公司的教训。
在组建北京格律诗音响有限公司为议题的预备股东扩大会议上,丁元英给格律诗定了两个硬指标。一是明年 3 月注册公司、申请音箱专利,二是明年 6 月要发到欧洲十套顶尖级工艺的音箱和配套的机柜、音箱脚架。
农户这边有三个硬指标,明年 3 月必须注册个体工商户,明年 4 月必须完成发往欧洲的产品,明年 6 月必须得有批量的产品进入北京市场。
在丁元英的计划里,注册公司、申请专利、农户注册个体工商户这些事情,是为了从法律上捋清格律诗和农户的关系,这个时候就已经考虑到未来可能的官司了;样品发往欧洲,是为了给格律诗一号造势,同时也是为了迷惑乐圣公司。而最关键的是 18 月之后的北京国际音响展示会,在这个展会上格律诗会大幅降价,斯雷克跟随降价,降价后必然会引来乐圣公司的官司以及伯爵公司的浑水摸鱼,这一切,都在丁元英的计划之中。
所以丁元英说:
「我想,在北京摆摊儿,用柏林、伦敦、巴黎三个城市当托儿,让斯雷克公司当打手,让法院、媒体起哄,让伯爵电子公司落井投石,从乐圣公司碗里化点缘是有可能的,核心在一个小聪明上,小聪明的文章做好了,就能诱导乐圣公司的大聪明,而潜伏在小聪明其中的,是大智若愚。」
这里的小聪明,指的就是在欧洲市场造势、测评,取得德国、英国、法国和欧洲总代理。这些表面的套路和背后的丁元英的来历,让乐圣公司从来不曾想到,格律诗背后竟然是一家农户式的扶贫公司。
说了这么多,看似丁元英很神,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。但实际上,抛开这些神乎其神的故事不谈,格律诗的成功,有几个很关键的要素。
第一,王庙村的产品。
在丁元英和王庙村农民开会的时候,农民曾经问过,怎么才能竞争过那些工厂化、流水线制造的音箱?丁元英的回答是,生存法则很简单,忍是一条线,能是一条线,忍人所不忍,能人所不能,两者的间距就是生存空间。
而王庙村忍这一条线没有问题,农民们吃苦受累,都不算啥。但是能这一条线,就有说道了。
王庙村的农民能提供的手工劳动力,注定无法和大机器生产的低成本音箱竞争。他们只能走高端路线,因为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高端产品都是手工制作的。
比如手表的百达翡丽,珠宝的卡地亚,皮具的爱马仕,还有高端的乐器,高端的珠宝,一定是手工制作的,这里面包含了人的智慧。
格律诗音箱也是一样,所以他们只能走发烧友的高端音箱路线。
而这个,是格律诗的生命线。如果王庙村生产不了音箱,那么所有的这一切也许都无从谈起了。这也是为什么丁元英要去王庙村考察调研,就是要实地看看王庙村的能力在哪里。
所以创业公司需要有一个核心产品和差异化的能力。
第二,靠谱的员工。
虽然叶冯刘三人后来退出了格律诗,但是不得不说,他们三个是有能力的,尤其是叶晓明。
叶晓明懂音响,懂市场,懂人情,他作为总经理是非常合格的。他为格律诗申请专利、找进出口代理公司、盯一线的生产,这些事情他都办的滴水不漏。可以说叶晓明是非常靠谱的,至于后面他退出格律诗,那是认知问题,和能力是两码事。
就算是冯世杰,他也是王庙村的主心骨,他是格律诗和王庙村的纽带,没他不行。
而刘冰虽然为人不咋地,但至少在音箱这个领域,是有一定的专业能力的,不至于像小王一样只能做司机和杂活。
所以创业公司需要靠谱能打的员工,需要能够以一当十。
第三,意志坚定的决策者,能够杀伐决断。
再说欧阳雪,欧阳雪作为格律诗的第一任董事长,她意志坚定,对丁元英完全信任,而且她坚守一个原则,不懂的事情自己坚决不碰,而是选择交给懂的人去处理。
可以说,如果不是她意志坚定,可能格律诗也做不起来。这也是为什么丁元英最早选择她来做控股股东的原因。
在他们去深圳谈判以及刘冰威胁欧阳雪的时候,她都表现出了这种坚决和果断,她是一个合格的董事长。
如果说丁元英下的是一盘棋,那么欧阳雪是当之无愧的「帅」,一将无能,饿死三军。如果欧阳雪遇事不稳,格律诗公司在刚被起诉的时候就分崩离析了。
所以创业公司需要靠谱的决策者把握公司的方向,能够在关键时刻掌好舵。
可以说,这三点非常关键,是创业公司的命脉。
公司大了,可以靠流程靠管理维持公司的运转,但是创业公司不一样,创业公司是需要决策者能够把控全局的。
那么再从商业角度来看一看格律诗的动作。
首先就是格律诗的宣传。格律诗在欧洲拿到了三个国家的代理以及一个欧洲总代理,后面还搞了一场十款音箱大测评,进一步扩大了格律诗音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。虽然乐圣公司认为这是老的不能再老的套路,可事实证明,很有效果,乐圣公司果然被骗了。
而乐圣公司在面对格律诗的攻势下,几乎没有还手之力。工厂停产、音箱滞销、经销商退货,最后只能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。如果是在真实的商业社会,面对别人的竞争,你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,只能借助于诉讼来维持自身地位,不说成功与否,光这其中的时间成本,就足以把公司拖垮。
其次是格律诗的产品发售时间和降价幅度。他们选择了在北京国际音响展示会上推广自己的音响,这一点,就是出其不意,也是最能够吸引广大发烧友的时机。要推广自己的产品,就要选择一个消费者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。
为什么华为手机选择在这个时候开售 Mate 60Pro,那是因为苹果 15Pro 马上就要发布了,而美国商务部长突然访华,不得不提前发售。
叶晓明也问过丁元英,为什么一定要把价格降到挑起争端的程度?丁元英的回答是,不降到这个程度不足以成势,不成势就不会抢购一空。
这和小米公司早期的营销策略很像。小米公司早期也是靠着极致的性价比和成本控制,一举拿下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,我非常怀疑雷军看过这本书。
那么转过头来看下乐圣公司,在陷入舆论危机的时候是怎么做的。
首先公司基因过于狂傲。
书的开章处就说了,乐圣公司的口号是「只有矛没有盾,永远都是进攻、进攻」。
可能是乐圣公司董事长林雨峰过于自信,也可能是他性格里面独有的傲气,让他有种睥睨天下、舍我其谁之感。
但商业社会不是这样的。
不能因为你现在是市场第一,你就认为世界上没有谁能超越你了,所以就目中无人?这是什么逻辑。
相比之下,伯爵公司就显得非常老成持重。伯爵公司董事长召开紧急会议是怎么说的?人家说要吸取雅艺音响破产的教训,人家说「轻敌、迟钝是商家的坟墓」。
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在商场摸爬滚打的企业家该有的样子。
可以说,林雨峰最终的悲剧完全是由于他的个人性格一手造就的,和人家丁元英没关系,这屎盆子扣不到丁元英头上去。
其次,公司在面对危机时,没有一个正确的应对态度。
一家公司是有基因的。由于乐圣公司的狂傲,导致了它的悲剧。而这种狂傲又接连导致他们接下来的动作变形。
当乐圣公司知道格律诗大幅降价之后,他们第一时间不是想办法挽救生产线,对外公关、挽回声誉,而是选择了起诉。
在起诉结果出来之前,乐圣公司的损失怎么处理?他们想的很好,这一切都由格律诗承担。但在面对自己的用户质疑的时候,公司创始人应该站出来,该认错认错,该道歉道歉,而不是不置可否,任由市场舆论喧哗。
至少,乐圣公司也应该给出一个态度,号称作为一个「响当当的民族品牌」,他们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其实是有的,不至于一下子就被毁掉,但是他们没有去做这件事情。
最后,公司无论何时都应该有 PlanB。
乐圣公司他们自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。林雨峰当着所有记者的面说,如果败诉就从九楼跳下去。如果没说这句话,他尚可打起精神再战商场。但是他是当着全国媒体的面说了这句话,所以他不得不选择自杀。
如果乐圣公司有基本的商业常识,他们就一定会去思考,格律诗为什么要这么做,他们背后是否有隐情?成本是否真的如测评厂家给出来的那样,绝对是恶意竞争?
这些,他们都没有做准备,林雨峰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了胜诉这根稻草上。
很不幸,这根稻草断了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乐圣公司在商业上非常不成熟,在面对丁元英这样一个非常老道的对手时,败下阵来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两相对比,一家公司是有备而来,布局已久;另一家公司是仓皇应战还沾沾自喜,谁胜谁负就不难理解了。伯爵公司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推敲的,不管怎么样,我先投石问路,只有接近,才有真相。
这可能也应该是我们做事的态度,想全都是问题,做才有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