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:皇权与相权的变迁

21. 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:皇权与相权的变迁

这本书是钱穆先生于 1952 年应何应钦邀请,在台北所做的一系列演讲集。由于时间所限,钱穆先生选取了汉唐宋明清这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,足可以观历代之全貌。

而我选取特地选取政府的组织,来说明整个的历史流变。

真正的统一政府,是从秦汉开始的。在秦汉以前,诸侯割据,贵族世袭。钱穆先生把秦汉以前的时代称为「封建时代」,而秦汉以后,除了皇帝,全国再没有第二个家庭可以世袭,已经不是封建时代了。

而且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更迭,也绝不是「专制」两个字能够概括的。因为实际上并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,很多时候宰相的权力是极大的。

汉代:皇权与相权初见分晓

汉代皇帝和宰相各有一个秘书处,皇帝是六尚:尚衣、尚食、尚冠、尚席、尚浴、尚书。前五尚都只管皇帝的衣食起居,只有尚书是掌管文书的,汉代的尚书地位是不高的,后来才渐渐的位高权重。

《琅琊榜》中,梅长苏在雪庐中,运筹帷幄,把一个个的尚书牌子扔进火盆。尚书,就是从汉代这里起源的。

而宰相的秘书处是十三曹,这两个秘书处,一个相当于中共中央办公厅,一个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。

十三曹分别是:西曹、东曹、户曹、奏曹、词曹、法曹、尉曹、贼曹、决曹、兵曹、金曹、仓曹、黄阁。

汉代这时候全国的政务全都是宰相负责的,并不属于皇帝,因为皇帝的尚书最开始只有四个人,远不如相府的十三曹力量雄厚。

而中央政府有三公九卿,三公也即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,九卿:太常、光禄勋、卫尉、太仆、廷尉、大鸿胪、宗正、大司农、少府。

这些全都是向宰相汇报工作的,所以在汉朝的时候,宰相的权力极大。即使强如汉武帝,也不能不看宰相的面子。

而汉代的地方政府,实行的是郡县制,郡太守的地位和九卿的地位是一样的,俸禄也一样。所以当时的地方政府是很有权力的。

唐代:三省分权,相权三分

到了唐代这里,经过了王朝更迭,政府的权力也开始发生变化,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。

汉代所有权力都集中在宰相一人身上,而唐代则划分为三个部门,也就是三省:中书省、门下省、尚书省。

中书省长官中书令,门下省长官为侍中,尚书省长官尚书令。这三个官,前面讲过尚书本来是皇帝秘书,中书也是在内廷掌管文件的,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的。所以这三个官都是内廷官。

而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,皇帝把宰相的职权夺去,交由自己的私属,到了唐代才正式分配给三省。

中书主管发布命令,然后交给皇帝「画敕」,门下省长官侍中以及副长官侍郎加以复核,如果没有异议,就交给尚书省执行。

但是如果门下省有异议,皇帝的画敕就相当于无效了,时间久了,这样也很麻烦。所以遇到下诏敕的时候,需要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,会议场所称为「政事堂」,原先在门下省举行,后来又改在中书省。

中书、门下的长官以及侍郎都出席,尚书省不出席,所以唐代中书门下才是真宰相。

由于唐太宗曾经做过尚书令,所以太宗继位之后,大臣们无人再敢担当尚书令。只有两个副长官尚书左仆射以及右仆射,如果尚书左右仆射有兼职,比如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」或者「参知机务」等名,就可以出席政事堂会议,获得真宰相的身份。

在前年大火的电视剧《梦华录》里面,就多次出现过这个官名,其实就是宰相。

唐代的地方政府最低为县,县以上为州,州设置刺史,是最高的行政首长。唐代有三百多个州,比汉代的郡要多两百多个。因此唐代地方官的职权,远远不如汉代。

而且唐代的晋升速度还远不如汉代灵活,唐代分了很多级别,升了和不升没什么区别。因此唐代虽然经常迁调,但下级永远沉沦在下级,轻易不会升到上级去,十分影响行政效率。

唐代的御史台还会派观察使巡查地方政府,如果派往边疆,就成为了节度使,后来终于形成了藩镇,唐朝也因此灭亡。

宋代:相权衰落,皇权崛起

宋代相比唐代的相权,要低落的多。

宋代也有三省,但是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,门下尚书都移到皇宫外了。故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,称政事堂,又和枢密院同称为两府。枢密院是晚唐的一个机构,宋朝无法纠正,就只好沿袭下来,成为了重要官职。

中书则是丞相,门下尚书两省不再参与最高行政。

然后宋代的财政又专落在三个司里面,户部司、盐铁司、度支司。三个司地位提高了,独立起来掌握全国财政,这是非常不合理的。

所以王安石变法,第一步就是设立了「制置三司条例司」,把这三个衙门重新组织起来。这一个措施,王安石是想把财政大权重新掌握到宰相手里。

再说用人,本来人才选拔应该是吏部的事情,但是宋代又设置一个考课院,后来改名审官院。这样就把宰相的职权全部破坏了。

到此为止,军事、财政、用人三权都有掣肘,相权已经低落太多了。而且,唐代群臣朝见,宰相是有座位的,宋代的时候宰相是站着的。

再说谏官。谏官本来是指责皇帝的,属于宰相,但是宋代的谏官却成为了皇帝的私人官职,反倒用来纠察宰相。所以范仲淹的庆历新政,王安石变法,通通失败,和谏官「捣乱」不无关系。

即使宋神宗非常支持王安石,他也无可奈何。

再谈宋代的地方政府。一方面宋代相权衰落,另一方面中央集权。论及中国的地方行政,汉代最佳,唐代尚好,宋代则差。

宋代地方政府分三级,最高一级是路,相当于唐代的道,中级是府、州、军、监,相当于唐代的州和府,最低一级仍是县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,削去武将兵权,中央让他们在京城居住。比如一位江苏督军,请其在中央居住,江苏省则另派人去,此时派去的是一位文臣,称为知某州事、知某府事。

这些知州、知府本身另有官衔,是中央官,带着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,本职仍是中央官,暂管某州某府之事。

在唐代,每个道的首长是观察使。按理来说,观察使由御史台派去监察地方行政,并非正式地方行政官,可后来逐渐成为地方首长。到宋代又变了,这些官在宋代称为监司官,每一路共有 4 个监司官,分别是帅、漕、宪、仓。帅是安抚使,漕是转运使,宪是提刑按察使,仓是提举常平使。

这四位都非地方长官,而是中央派到地方监领指挥的。在唐代只需奉承 1 个上司,即观察使,而宋代则要奉承 4 个上司,可想而知,宋代的地方官有多艰难。

明代:废除宰相,相权一落千丈

汉唐宋时期,中央政府的组织中,皇权相权是有划分的。二者的比重虽有不同,但不能说一切都是皇帝专制。

然而,到了明太祖洪武十三年,因宰相胡惟庸造反,明太祖吸取教训,从此废止宰相一职,不再设立,还宣称其子孙永远不准再设宰相。所以明代政府没有宰相,清代亦是如此。

明代,中书门下两省全部废除,只剩下了尚书省,但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都不设置。于是尚书省没有了长官,变成六部,分头负责,成为六部尚书。

此外,还有一个都察院,由御史台演变而来,全国各市皆受其监督。将都察院和六部合并,称为“七卿”。七卿之外,还有一个通政司以及大理院,合称为“九卿”。

上述九卿中,只有前面的七卿较为重要,后面两卿无关紧要。九卿之上无首长,故明朝有官而无首,形成多头政府。刑部不能管吏部,吏部也不能管户部,政府各长官都是平行的,由皇帝总领。

武官中有大都督,全国有五个大都督府,他们仅管外出打仗带兵,至于征调军队或动员工作,属兵部之事。所以到明代,政府一切大权集中于皇帝。

再就是明代的内阁制度。明代虽最终由皇帝决定,但皇帝一人难以处理众多事务,故皇帝设有内阁秘书,即内阁大学士。这些人的办公地点在中极、建极、文华、武英四殿,还有文渊阁、东阁两阁,皆在内廷,因此被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。

内阁学士原本只是五品官,而六部尚书是二品,可见内阁学士在朝廷地位不高。尽管内阁权力颇重,但其官阶很低,仅为五品,所以通常内阁大学士由尚书兼任,如此一来,内阁学士地位虽低,尚书地位却高。

明代的大学士常由六部尚书以及曾为皇帝老师者兼任,地位遂显尊贵,比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。

再后来,明代皇帝连内阁也不见了,全部交给太监处理,所以明代的太监十分猖狂,东厂西厂,臭名昭著。

再说明代的地方行政。

今天我们还用着“行省”这个名词,这是从元代开始的。元代有“中书省”。但到了明代,把行省长官改成了承宣布政使,全国正式划分成了 13 个承宣布政使司,“使”指的是官,“司”指的是衙门。如果正确来讲,应该说明代的地方行政分成 13 个布政使司,不应说它分成了多少行省,或者说多少省。

到了清代,在承宣布政使之上,又曾设了巡抚和总督。巡抚、总督在明代是非常设的官。所以,地方行政首长最高一级就是布政使。但是,称布政使司为行政区域名不正言不顺。从官制来说,地方区域也不应称为司。而清代则更没有适当的称呼,所以仍然沿袭了“省”。

明代地方长官与承宣布政使并列的还有一个提刑按察使,布政使管行政,提刑按察使管司法,还有一个都指挥使管军事,三个司合称为“三司”。承宣布政使司又叫“藩司”,提刑按察使司叫“臬司”。清朝时称呼为“藩台”和“臬台”。

清代:皇权再度集中

再说清朝。清朝是一个部族政权,即由满族统治。所以清朝始终袒护满洲人。到雍正时,在内阁之外增添了一个军机处,也就是所谓的南书房。最初,皇帝为保持军事机密,许多事不经过内阁,直接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出,后来形成习惯,便全部都在军机处处理。

所以实际上,清代的军机处如同明朝一样,皇帝不出宫办事,只在宫内找几人私下商量。他们较为聪明,鉴于明代太监当权而招亡国之祸,不在宫内找太监,而是从外面调任大臣。但从制度上来说,两者相同。

清代的六部尚书权力小得多,六部不能直接对下面下发命令。而且清代需要满汉分开,有一个中国尚书,必定还有一个满洲尚书,有两个中国侍郎,就必然要有两个满洲侍郎。于是一个部就有了 6 个长官,六部长官就有 36 个,每个人都可单独向皇帝讲话。

一部之中,中国尚书不知满洲尚书说了什么,还有 4 个副职也是,谁也不知谁在牵制谁。所以能做成什么事呢?全国的事务当然更集中到皇帝那里。

清代的地方政府,总督和巡抚成为正式的地方行政长官。从县到府,再到道,再到省,已四级。从知县到知府,再到道员,再到布政使,上面还有总督、巡抚,就变成五级。

但到军事时期,总督和巡抚仍不能做主,还需中央另外派人,比如经略大臣、参赞大臣之类。总督巡抚仍旧只是传达命令而已。总之,清代不许地方官有真正的权力。

满洲军队称为八旗兵,是国家武力的主干。全国各个军事要地都有八旗兵驻防。下面的绿营指的是中国军队,实际上率领绿营的将领还是满洲人。中国人做到总督、巡抚等封疆大吏的,虽有,但不多。至于中国人带满洲兵做大将军的,200 多年,只有一个岳钟琪。

到了太平天国时,满洲人自己实在没办法,曾国藩、李鸿章替满洲人再造中兴,从此封疆大吏才开始大部分转到中国人手中。然而,甲午战争失败前后,封疆大吏又全部都用满洲人,中国人又成为少数。这可以说明,清代的政治完全是一种军事统治。而这种军事统治又是一种部族统治,因为兵权完全归于这个部族。

那现在呢

现代至少还是有现代的样子,比如世袭基本不可能了,但是「皇帝」的内阁却一个也不少。前十年我们的皇权与相权是比较平衡的,但是现在,相权也开始衰落了。

不得不说和明朝十分相似,由各个内阁把控政府,究其内涵,其实从来没有变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