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好久不见。
公众号自从解读完《遥远的救世主》之后沉寂了很久,不是因为我没什么可写,也不是因为我不想写,而是我想要休息一下。解读《遥远的救世主》着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,它几乎把我掏空。
所以今天这篇文章,我想跟你聊聊我自己,也想跟你聊聊公众号日后的写作方向。
很多人可能都在找寻自己的意义,找寻自己擅长的工作,终其一生不可得。巴菲特说他每天上班都是跳着踢踏舞去的,这是他对投资的热爱。我曾经也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,找到自己的特长。
我喜欢看书,不论是文学、历史、经济、投资、心理学、商业,我都有所涉猎,我是一个非典型的理科生。我的数学、物理都不是很好,化学生物也只是中人之资,可我对文科类却非常感兴趣。
当初高中文理分科,我为什么没有选文科呢,因为不好就业,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。而到了大学选专业,由于恐惧数学和物理,然后对于计算机比较感兴趣,所以我选了电子信息专业。
我从小就喜欢看四大名著,这几部书至今我还会把它们放在我的案头,只要看见它们,我就会觉得很舒心。
所以我一度认为我适合做一名产品经理,不适合做技术。可当我准备了一番,去接受市场的验证的时候,发现市场并不认可。因为我没有任何产品经理的经验,有的只是一腔孤勇和自以为是的擅长。
然后我就抛弃了所有乱七八糟的想法,老老实实回归技术老本行,毕竟技术的工资比产品经理高多了不是吗,哈哈。
但是我并不想放弃我自己的那些特质,做一个纯粹的技术人。
我还是有很多思考想要表达,有很多话想说。这也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,我担心大家会误解我,会不清楚这个公众号到底是讲什么的。
我从豫北的小村庄出来,又是双非二本,却能够到一个大厂,再然后在深圳站稳脚跟,我想我还是有一些话可以说的。
我觉得这些年,我的一个特点帮助了我,那就是永远追求上进。
我们家是最典型的豫北农村家庭。父亲农闲时间去外地打工,母亲在家里照顾我和妹妹,同时还要负责农活。农忙的时候父亲就从外地回家,一起帮着母亲收麦子或者收玉米和花生。
我的母亲很伟大,我曾经说她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所有优点。不但上的厅堂,下的厨房,而且她的待人接物在我们村子里都是交口称赞的。她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关于如何做人,如何处事。
她教育我不要怕吃苦,要心地善良,要帮助别人,要保持上进。她用不到 155 的身高,撑起了我们整个家,抚养了我和妹妹考上大学。
我最不能忘怀的,就是在炎炎烈日之下,她背起那可以挡住她整个脊背的重达几十公斤的药壶,一脚踏入玉米地。玉米早已长到了齐脖深,而她在田间艰难的挥洒着农药,我只能看见她的背影越来越小,很快就消失在了枝枝叶叶的玉米杆之中。
每每想到这里,我都热泪盈眶,所以我告诉自己,一定要给母亲好的生活,让她以后可以不再吃这些苦。
或许这是我保持上进的原因。我要走出农村,照顾好我的家人。
终于在复读之后,我考上了一所外地的二本院校。由于对数学和物理的恐惧,仔细思考了自己的兴趣,我觉得计算机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向,所以我选了和计算机相关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。
大学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,我没有去过城市,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坐公交车,地铁更没有坐过,一度怕被别人嘲笑。
我报名了学生会,竞选了班级干部,参加了辩论赛,各种我觉得能够锻炼自己的活动,我都会去参加。我知道这些可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、沟通能力、表达能力,我需要这些。
我还参加了很多专业类的比赛,比如电子设计大赛,挑战杯,程序设计大赛等。可即便如此,大学毕业依然是迷茫的,身无长处,不知所向。
所以我决定考研。我很幸运,虽然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学校,但是却考上了成都的一所一本院校,没错,依然是双非。
说到这里,你一定会发现,我学习很普通,并不是天之骄子。而我却觉得自己很幸运,考大学的时候是压线过的二本,而考研的时候又是超过了国家线几分。
我觉得这是我的运气带给我的机会。
研究生要选专业,选导师。我选择了云计算方向,没想到这成为了我命运齿轮开始转动的起点。
在大学的时候我就每天看各种文章,关于行业,关于未来,关于职场,关于商业。当其他同学都还非常迷茫的时候,让我知道了云计算是一个很火的行业,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因为学的是云计算,我才能够在没有笔试成绩的情况下进入美团实习并转正,后来又到了腾讯,再到如今在深圳生根发芽。
我觉得我是幸运的,赶上了互联网的末班车。我从事的是 SRE 岗位,这个名称是从谷歌传入国内的,国内更为人所熟知的是运维。所以公众号日后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是技术文章,这是我的饭碗,我不能丢。
所以以后如果你们看到我发技术文章,请不要惊讶,这是我的工作,我必须把我的工作做好。
然后也由于我从小对人文学科的喜爱,也得益于我从大学时期打下的 5000 万字阅读量基础,形成了我自己对文字的审美和认知。我对文字是有一点点优势的,这种优势来自于常年累月的积累,也是一种特点,现在终于被我找到了。所以日后我还会继续解读书籍,探索新知。
同时,我的爱好也很广泛,但是我最喜欢的可能还是互联网和中国的传统文化,一个代表未来和科技,一个代表了文化和过去。
我希望自己能够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,和你聊聊天。所以,这里还会抒发我的所思所想。
技术人文荟萃,可能会让人无所适从,但是没关系,这都是我自己,我希望读者们了解的是子杨这个人,而不是某一个侧面。
我的人生之路还有很长,因为今年我才 28 岁,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,而未来,我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走下去。
这里是子杨的书屋,也是子杨的避风港,希望你在这里,也能够有所收获,有所成长。
你们遇到了我人生最初的模样。我感恩每一位读者,有机会的话,我希望能够认识你们每一个人。我坚信,凡是真诚,必有回应。
我还在墨问开了一个付费专栏,这来源于一时兴起,但是却结结实实的立下了一个巨大的 flag。专栏名字叫做《子杨的暗中思考》,每周会更新一篇文章,我的计划是更新十年。现在还不贵,只有 9 块钱,因为还没什么人买,但是我已经决定每满一百人会涨价,现在没人买不要紧,我相信我自己以后的价值。
这个专栏之前叫做《子杨的价值思考》,我在第四篇文章里面写到,总是提价值,太没劲了,就好像总是把自己的底裤翻给别人看一样。我觉得满面羞惭,所以就改成了暗中思考,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时刻,都发生在暗中,我希望我自己也能够有一些暗中发生的火花,在这里得以记录。
十年之约,从这里启航,希望你们一直都在。